鄂州市
二戰結束後,日本軍隊被美國解散,大量將領和文職人員複員後無所事事,就以寫回憶錄為生。讓人奇怪的是,日軍陸、海軍將領對“帝國聖戰”的看法大不相同,對戰爭不同時期的決策褒貶不一。
日本海軍的主流看法是“日本必敗”,因為日本和美國的國力差距太大,太平洋戰爭不可能打得贏。而日本陸軍的態度則以悔恨為主,他們認為日本是戰略失誤導致最後失敗。如果下定決心北上蘇聯和德國會和,就不至於讓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慘敗。德國一旦打敗蘇聯,二戰的曆史就將改寫。
等斯大林格勒戰敗後,德國已經失去了戰略主動權,蘇聯拖住了德國,那軸心國在二戰求勝已經不可能,隻能以慘烈代價“求和”。
由日本人的態度出發,我們可以看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在軸心國眼中的重要地位,哪怕是在盟友日本的眼裏,不可一世的德軍也是敗於斯大林格勒。這場吞沒百萬士兵生命的血戰,扭轉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式,也挽救了人類的命運。

蘇德戰爭前後打了5年,雙方死傷3000萬士兵,大小戰役上千次,為什麽最重要的戰役卻是斯大林格勒?德軍為什麽在斯大林格勒死磕,導致元氣大傷?
一、廣袤的蘇聯,征服者的噩夢
1941年夏天,納粹德國和其仆從國的550萬大軍殺入蘇聯,並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200萬蘇軍,占領了廣闊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。
德軍之所以進軍如此順利,首先是因為德軍的武器裝備精良,士兵訓練有素,野戰軍的戰鬥力極強;第二則是因為蘇軍對德國毫無防備,開戰後,蘇軍從將領到士兵都手足無措,連撤退都不知道方向。
閃電戰強大之處就在於讓人“措手不及”,德軍以曆史上前所未見的速度,在一個現代國家還未反應過來之前就將其正規軍打垮,迫使政府低頭。西歐的法國已經敗於這種戰術,德國想故技重施打敗蘇維埃,但是蘇聯巨大的戰略縱深給德國帶來了麻煩。

德軍占領了波羅的海沿岸、白俄羅斯、烏克蘭和俄羅斯東部,列寧格勒、明斯克、基輔這些重鎮全部淪陷,500萬蘇軍被擊潰。1941年底,德國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,但蘇聯就是不投降。
戰前,德國納粹黨對戰爭的預期是:隻要把蘇聯踹上一腳,它就會自己倒塌。
但是蘇聯並未倒塌,反而開始全民動員。在這種情況下,德國想要迫使蘇聯就範,就要消滅蘇聯的戰爭潛力,奪取其工業原料產地、糧食產地、工業中心。同時德國也需要從蘇聯南部掠奪石油、礦石、小麥來養活自己,以戰養戰。
於是在1942年,納粹元首下達命令,“德國南方集團軍群”兵分兩路,A軍群南下高加索搶奪石油,B軍群向東去伏爾加河阻擋蘇軍預備隊。在伏爾加河畔,以第6集團軍為核心的B集團軍群在斯大林格勒和蘇軍交火了。

二、斯大林格勒不是一次戰役,是百萬德軍的生命
斯大林格勒是伏爾加河重鎮,因為它和領袖同名,所以有很強的政治意義,德軍誌在必得。同時蘇軍也被蘇共中央下了死命令,必須守住斯大林格勒,後退者軍法處置。
從南方集團軍群拆分的德國B集團軍群有70萬人,主力是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。這支部隊的地位非同一般,它是德國在東線唯二的“重兵集團”之一,其人數近30萬,還擁有一支裝甲集群。
它和中央集團軍群的第9集團軍是德軍侵略的“兩隻拳頭”,是對蘇戰爭的開路先鋒。這支大軍的戰鬥力和士氣冠絕德軍,它的存亡關係南方集團軍的未來。
斯大林格勒戰役裏,保盧斯第6集團軍被蘇軍拖進了殘酷的巷戰裏不能自拔。這支軍隊之所以跟蘇軍死磕,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納粹元首對這座城市的執念,納粹元首堅持奪下這座城市,以羞辱蘇聯領袖。
蘇軍的目標是咬緊德軍不放,以等待時機對其進行包圍。蘇德兩方圍繞著斯大林格勒越打越凶,並且不斷增員。截止1942年末,伏爾加河畔成為“絞肉機”,德軍和蘇軍都在斯大林格勒周圍戰場布置重兵,德軍有50個師100萬人,蘇軍則調集了120個師近200萬人。

當時的蘇德戰爭還沒開始“爆兵”模式,斯大林格勒戰場就集結了當時蘇德近四分之一的兵力,而且還是精銳的野戰重兵團。德軍、意大利軍、羅馬尼亞軍、匈牙利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場拉開了漫長的防線,德軍在中間負責主攻,仆從軍在兩翼負責防禦。
蘇軍大部隊部署在伏爾加河對岸,不斷向斯大林格勒一個師一個師地增援,拖住德軍,為調動資源贏得時間。仗打到1942年底時,德軍因為後勤線太過漫長而難以支持,保盧斯想撤退,但納粹元首拒絕撤退,必須占領斯大林格勒。
此時蘇軍已經在緊急動員中武裝起500萬人投入前線,重武器也在源源不斷運往伏爾加河。
1942年末,在頓河作戰的曼施坦因警告保盧斯,再不撤退可能被圍殲,但此時為時已晚。1943年初蘇軍以“鉗形攻勢”反攻,B集團軍群全軍覆沒,納粹德國足足100萬大軍被消滅,其中德軍占到70萬。

此外德軍還損失了1000多輛坦克,2000多門各型火炮,還有1500架飛機,南方集團軍群元氣大傷。
此役是蘇德戰爭開始後,蘇軍第一次成建製殲滅德軍集團軍,也是蘇軍裝甲軍“穿插”戰術的第一次登場。當然,這場大戰裏蘇軍的損失也很驚人,有120萬紅軍戰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裏傷亡,比德軍多了將近一半。
蘇軍損失比德軍還要多,為什麽蘇軍經受得起,德軍卻經受不起呢?
因為蘇聯當時正在全民總動員,這些增援斯大林格勒的部隊大多是“預備隊”,也就是從後方剛剛調集來了新兵蛋子。前方的部隊打光了,番號撤銷,順著號碼建立一支新部隊接著上,這是蘇軍在而二戰裏的習慣。

而德軍不同,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死掉的都是真正的精銳,這是一群裝備精良,對第三帝國無比忠誠,又身經百戰的老兵。把這些士兵拉到別的戰場上,一個單位能頂得上敵人四五個單位,他們可攻可守,善打惡戰,是打開局麵的開山斧。
1943年初,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殘兵10萬人投降,德軍在東線的重兵集團就剩下第9集團軍一個,多線進攻已經是不可能的,蘇德戰爭至此開始拉鋸。
三、自古以小博大,無法“速勝”則會“緩敗”
德國的進攻步伐停止在斯大林格勒,宣判了“閃電戰”的死刑。而按照曆史上的規律:戰爭中以小博大者,不管前期的優勢有多大,如果不能速勝,則會慢慢失敗。中日戰爭如此,蘇德戰爭也是如此。
在心理上,斯大林格勒戰敗太過慘烈,以至於德國國防軍的軍心都受到了動搖。東線戰場從列寧格勒到勒熱夫、沃羅涅日、再到高加索,幾百萬德國士兵聽到第6集團軍覆滅的消息,首先表示不敢相信,接著就是對戰爭的恐懼和懷疑。
這一消息傳回德國後,德國人民的戰爭狂熱也被澆了冷水,因為在德國的曆史上,還從未有過這樣一支龐大軍隊敗得如此徹底。納粹黨立刻向全民進行宣傳,德國進入緊急狀態,要開始全民戰爭總動員。
在戰略上,B集團軍群的全軍覆沒,差點讓南下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被包了餃子。

B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的任務是相輔相成的,德國非常想要高加索的石油,否則戰爭將難以延續。A集團軍群本來已經到達了高加索,正在展開部隊奪取這片土地,卻在1943年不得不撤出高加索。
奪取戰爭資源,困死蘇聯的戰略失敗,德國自己卻消耗了大量戰爭資源,納粹高級將領紛紛對戰爭前景表示悲觀。
德國人在1943年後確實還有一戰之力,可是國際戰略已經風雲突變。
美國早已加入二戰,跟英、中、蘇一起抗擊法西斯。德國跟蘇聯激戰正酣的時候,美國開足馬力向反法西斯國家輸血,大量飛機、坦克、汽車、石油、食物、藥品被送到了蘇聯,蘇軍緩了一口氣,而德軍背後則沒有這樣的靠山。
德國此時隻能跟盟友日本一樣,跟蘇聯“賭”運氣,所以才有後來的庫爾斯克大會戰,以及第聶伯河戰役等一連串戰役。在這些戰役背後,其實是一個因為斯大林格勒戰敗而抓狂的德國,像個賭徒一樣瘋狂地想要翻盤。但是德國勝利的希望,早就跟第6集團軍一起,長眠在伏爾加河畔了。
文/商學野
參考資料:
1、《斯大林格勒戰役陸上霸主終易手》,文亭
2、《斯大林格勒戰役血腥往事》,湯姆.帕菲特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